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工作室”背后的教育“密码”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韩洪烁。工作室

近日,背后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山科大)“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推出红色戏剧。育密

“沂蒙红嫂”在校园首次演出后,工作室反响热烈,背后并在周边中小学多次演出。育密现在我们正在为社区和企业安排巡演计划。工作室2020年山科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范晓彤告诉《科技日报》。背后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育密“工作室”经常产生育人成果?

“工作室创新‘三全育人’实践,探索形成‘思想政治’ 科创 实践教育新模式,工作室促进学风建设内涵式发展,背后开辟教育‘最后一公里’。育密"工作室主持人樊玉华给出了这样的工作室回答。

“浸润式”宣传使思想政治“有味”。背后

五四青年节前夕,育密山科大运动场开设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10多名学生围坐在操场上,聆听“梦耀中国”服务宣传小组成员杨忠元的“思想政治讲堂”。

“近年来,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宣传团队,不仅给予人、财、物的支持,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从学生的角度讲述‘小故事’,以‘小讲堂’的创新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科技大学“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成员王玉鹏介绍,在工作室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的“引领青年”宣传小组、“梦耀中国”服务宣传小组、“理想青年”宣传小组深入校园、社区、企业,近两年开展了100多次宣传,惠及近6000名学生。

由于宣传形式新颖,内容扎根,山科大圈出了许多“铁粉”。如今,学校里有更多的人喜欢听红色的故事。红色文化像树苗一样扎根于年轻学生的心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等精神元素也悄然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多方联动点燃创新火种。

近年来,山科大“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推出了科技创新、竞赛、成果转化等培训平台和创新平台,积极联动校内外教师,建设“校内外专家” 辅导员团队的专业教师数据库,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我们的机器人能改装成防疫机器人吗?疫情期间,山科大自动化学院大学生机器人团队机械组成员杨振宇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有了运用专业知识设计防疫机器人的想法。他联系了“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的辅导员、学术导师和工业导师。三位导师为杨振宇定制了一条完整的创新路径,从创新项目、系统设计、专利申请到投入使用。

和杨振宇一样,“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指导的每个学生都有三个导师。自2021年以来,该工作室聘请了30多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导师。他们管理生活、学习、创新和实践的一切。他们共同努力,将德育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活力。

结对帮助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2019年山科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王淑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进入大学校园时的情景。当时她一个人走在校园里,担心“资金不到位”。她遇到了“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的辅导员李玲玲。

李玲玲不仅帮助她完成了入学绿色通道的工作,还将她纳入工作室“一对一” 精准帮助群体。大学期间,“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成了她的朋友,经常单独辅导她“开小灶”,帮她解决一个又一个心事。

为防止每个学生在学习道路上“落后”,“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为每个学生定制“彩虹桥”学生成长指导手册,建立“配对帮助档案”,通过“榜样引导”“朋友帮助”等措施,强烈的“比较、学习、帮助、赶上、超越”学习氛围。

近年来,山地科技大学“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将教育课堂延伸到祖国的河流、湖泊、海洋和农村田野,打造了20多个特色实践品牌,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宽每个学生的视野,增加实践经验。

“工作室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创新‘三全育人’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知识扎实、思想道德素质优良、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双创 在实践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范玉华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