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太空水稻”的“后代”成长有了哪些变化?

神舟十六号乘组已在轨驻留三个多月,太空水稻空间站各类科学实验也在稳步推进。后代成此前,变化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已先后成功将水稻、太空水稻拟南芥等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从中国空间站带回地面。后代成这些样品随后被送到了位于上海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通过研究,太空水稻科研人员从这些植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一起去实验室了解一下。后代成

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变化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从中国空间站带回来的太空水稻水稻及拟南芥样品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微重力环境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后代成以及影响生长的变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另外,太空水稻科研人员还把空间站收获的后代成水稻种子放在地面人工气候室进行了繁殖,一部分种子已经繁殖了下一代,变化另一部分种子正在开展营养成分的分析。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现在通过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了比如说水稻,水稻它淀粉变得比较粉质,比如像我们吃的大米,它就变得比较粉那种感觉。然后这个里面的糖就是多一些,通俗地说就是这个米可能更甜一些。天上的种子长的形状跟地面不一样。地面我们那个大米是有点扁那种感觉,然后我们天上的大米,它长得更圆一些。这个米的形状实际上对我们米的质量也是有影响的,这些我们都还在研究当中。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发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的每个节都能分蘖,有像树一样生长的特性,而普通的地面生长的水稻只有最下面一个节才能分蘖。另外,在空间环境生长的水稻叶片夹角明显增大,而其水稻后代又恢复了正常的株型,证明高位分蘖和叶片夹角的调控是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特有的生理现象。科研人员还首次发现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水稻叶片表面和稻壳表面的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水稻抵抗空间微重力下热湿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将来就是人类要进行深空探测,比如说我们“驻月”“登火”,都需要进行粮食生产或者怎么样。这就需要长期,需要一代又一代这个种子进行繁殖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只掌握了它这一代种子繁殖过程当中,就是有什么影响。那我们还需要了解更长的,比如说在天上种两代、三代或者更多代,就是这个种子它能不能稳定,这个是未来我们的一个计划。

分享到: